“想把飘窗设计成休息区,我这窗外就是唐山花海,在家就能逛公园啦!”在路北区秦和园社区,刘爱芹正忙着跟装修师傅商量新居的装修细节。71岁的她思维清晰,办事麻利,丝毫不输年轻人。“张罗自己的新家,心里光剩下高兴了,哪儿还觉得累呀?”幸福的笑容溢满刘爱芹的脸庞。
幸福的感受不仅来自现实的美好,更来自今昔对比的感慨。对家里以前的模样,刘爱芹记忆犹新:“一家五口挤在小平房里,做饭、上厕所都不方便。一下雨,房顶就漏水,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刘爱芹一家所在的秦黄下区域,改造前房屋规划和建设都比较落后,房屋老旧、道路破损、管网老化、配套设施不足,居民对搬迁改造的愿望和呼声非常强烈。经过3年多的紧张施工,棚户区改造项目顺利完工,具备回迁安置条件。2022年5月,包括刘爱芹一家在内的1182户居民拿到了新房钥匙,未来的美好生活将在这里继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城乡面貌发生巨变,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
住房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住房保障增进民生福祉。这十年,我市牢牢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把实现全市人民住有所居这个目标作为重要任务全面部署,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完善。我市住房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满足了市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这十年,作为环渤海经济圈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我市吸引了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如华润置业、万科、中海、仁恒等先后入驻,开发建设了一批工程质量好、小区绿化率高、物业服务优、精装比例大、学校医院配套齐全的精品项目,使唐山楼市进入品牌化发展阶段。全市共成交商品房826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7418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12年的25.6平方米提升至2021年的35.73平方米。
这十年,我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为百姓安居托底,让住有所居的阳光照到了各类群体。全市累计开工建设(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43.98万套,改造棚户区554个片区、20.3万户,建设安置房项目298个、32.75万户,60余万居民“出棚进楼”,极大改善了居住条件,涉迁群众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显著提升。累计开工建设(筹集)公租房3.9万套,采取市场提供房源、政府发放补贴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住房租赁市场租房居住。用市场手段满足住房困难群体多样化住房需求,多渠道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
2019年,我市房地产交易、税收、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站式”服务,让居民房产交易更便捷。今年6月1日正式上线的线上房产交易平台“唐易居”,具有权威性、安全性、公益性和便捷性,免收中介费,成为群众买房卖房最放心的掌上二手房自助交易平台,实现了让“数据网路”替代“群众跑路”。便捷高效的房产交易服务,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又一务实举措。
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建筑业转型升级
城市环境提升幸福指数。这十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提升百姓宜居水平,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2021年,我市入选河北省唯一的国家级城市体检、城市更新“双试点”城市,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高质量推进人居环境稳步提升。
这十年,我市燃气、热力等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现了管道天然气“县县通”,新建了3座LNG天然气储罐,天然气储备调峰能力能够满足全市3天、居民7天应急用气需求,达到国家保障要求;全市城市集中供热面积1.93亿平方米,形成了以热电联产为主,工业余热及其他清洁能源为补充,燃气锅炉调峰供热模式,同时实现了各热源厂主管网互联互通,中心城区六大热源大环网运行,提高了供热安全性。
这十年,我市全面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032个、47.8万户。通过改造,小区内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居住功能得到提升,景观环境焕然一新,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有效增强。
城市建设离不开建筑业的发展。这十年,是建筑业转型升级时期,我市按照“主业突出,总包强、专业精”的行业结构调整目标,引导、鼓励和扶持建筑业企业做强做优。2017年,中益诚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晋升为特级企业,标志着我市本地民营特级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作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和历史契机。这十年,建筑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牢固,建筑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工程质量稳步提高。2021年,全市等级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26.3亿元,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为416.9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1%。今年上半年,在受疫情严重影响情况下,我市建筑业企业数量和建筑业产值仍保持较高增长,其中,新增建筑业企业268家,较2021年同期增长了21%;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2.5亿元,同比增长了9.7%,增速居全省第三位。
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
乡村建设关系农民宜居。这十年,是我市乡村建设力度空前、乡村面貌发生巨变的时期,广大农民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十年,我市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7.9万户,帮助8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进安全房,同步支持3.6万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等边缘贫困群体改造危房,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这十年,我市全面实施农村“双代”改造149.01万户,农村取暖实现了“洁且净”模式,百姓告别了烧煤取暖,彻底改变了农村没有暖气没有燃气的历史。农村“双代”改造对我市秋冬季PM2.5浓度改善贡献率达30%左右,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十年,我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围绕地域及产业特色,先后培育了以钢铁、陶瓷、小商品、物流、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等为特色的小城镇,摸索出一条做强镇域支撑县域的新路子。一批规划科学、功能配套、繁荣文明、特色明显的小城镇脱颖而出,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同时,建设了乡镇垃圾转运站18座,垃圾收集点8525个,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一批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截至2021年,我市累计建设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6个,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让城乡留住记忆,让群众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