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南区南新西道9号,居住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1976年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中,他们成了截瘫伤员。震后,为使他们得到救治、康复和疗养,我市建立了18所截瘫疗养院,于1979年开始建设的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是其中最大的一所,迄今已投入使用41年。
几十年来,居住于此的广大截瘫伤员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疗养院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凭着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毅力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打破了外国专家关于截瘫病患最多只能存活15年的断言,创造了伟大的生命奇迹。
组织全国助残日工休娱乐活动
大年三十和休养员一起包饺子
在这里,截瘫伤员为了国家荣誉,努力拼搏,多次在国际国内残疾人运动会上斩获奖牌;他们感恩党和国家,组建残疾人艺术团,深入厂矿、学校、部队演出,用行动回馈社会;他们热爱生活,身残志坚,用歌声唱响精彩人生。地震在截瘫伤员身上留下的伤痕难以修复,但在这里心底的阴霾却渐行渐远。
在这里,全面、细致地保存着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来院看望慰问截瘫伤员、指导工作时的相关资料,能够直观、生动地传递党和国家对截瘫伤员这个特殊群体的关心、关怀和大力支持。
关爱残疾人活动
为休养员发放新毛衣
2016年,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山视察时指出:“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其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市截瘫疗养院看望慰问截瘫伤员,提出了“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人生”等殷切嘱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充分发挥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在传承和弘扬伟大抗震精神方面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高度重视截瘫疗养院的保护利用工作。为进一步改善截瘫及其他人员的生活环境,2017年,新的唐山市综合性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开始建设。2021年8月,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综合楼被唐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为历史建筑。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作为国内现存唯一的专门抚养照顾地震致残截瘫人员的场所,即将完成其历史使命,随之,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保护利用也进入了立法快车道。
2021年12月,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府相关部门在前期调研、起草、论证的基础上,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提请审议《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保护利用规定(草案)》的议案。经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第二次会议研究讨论,为加大保护力度,将《规定(草案)》由重大事项调整为2022年立法计划正式项目。随后,市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多方征求意见,起草了《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保护利用条例(草案)》,并于唐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至此,唐山市人大常委会利用3个月的时间,制定出台了《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保护利用条例》,并于2022年3月30日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
2022年5月1日,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迎来重要历史时刻。这一天,《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保护利用条例》作为一部专门地方性法规,正式实施。从此,唐山市截瘫疗养院的保护和利用有了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标志着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进入依法保护利用的新阶段。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保护利用条例》明确提出,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支持利用截瘫疗养院开展与保护要求相适应的文化、旅游、宣传、教育等活动,将截瘫疗养院打造成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宣传基地,传承和弘扬唐山抗震精神。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党校(干部学院)、科研院所、文博单位、社会团体等与截瘫疗养院管理单位合作,研究、挖掘、阐释其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媒体、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截瘫疗养院开展现场教学、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未来,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将被作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弘扬唐山抗震精神的地标建筑永久保护利用,并打造成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宣传基地,让人民群众深刻感受党和国家的伟大,激励人们拼搏奋进,为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贡献力量。